当前位置: 惠能扶风 > 佛法戒色 > 禅宗密法:探索从迷惑到觉悟的非凡历程
禅宗密法:探索从迷惑到觉悟的非凡历程
发表日期:2024-04-18 08:50|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196次
本文摘要:从困惑到启迪从迷惑到觉悟中脉与无分别智禅的案例禅的叙述密宗的修行喇嘛经总结佛教宇宙观神山圣湖摘要从迷惑到开悟如果看标题,您可能会认为冥想前您是一头雾水,冥想后您就

从困惑到启迪

从迷惑到觉悟

中脉与无分别智

禅的案例

禅的叙述

密宗的修行

喇嘛经

总结

佛教宇宙观

神山圣湖

摘要

从迷惑到开悟

如果看标题,您可能会认为冥想前您是一头雾水,冥想后您就大彻大悟了,但这不是我的意思。我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一头雾水就是大彻大悟的证悟!什么是证据?就是可以证明的现量。你如何证明自己已经大彻大悟?对于我来说,我有一头雾水的觉悟!也就是说,悟是因,雾是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涉及到某些脉轮理论。我们来看下图:

密宗认为,开悟与中脉的打开有关;中脉从会阴开始,一直到梵天穴(即中医所谓的百会穴)。因此,由于中脉打开,就会有头晕目眩的感觉。

气从下往上走,如果到了头顶,就会有一部分从口中吐出,于是头顶上就形成了喷泉般的雾气,这就是我所说的 "满头雾水"。

中脉和无分别智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种说法太不可思议了。你怎么能把心智的开悟与身体脉轮的打开联系起来呢?" 如果你绝对不能接受这种说法,那么我不妨从小乘的 "中道 "说起。

在小乘教义中,最能阐明中道学说的是龙树菩萨的《中道观颂》--所谓 "八不中道",即不生、不灭、不常、不一、不异、不相。很多人听我讲过 "中道颂",但还没有理解。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禅宗,也许禅宗更直接、更明了:

世俗中道: 很多人认为,只有圣人才有中道,凡人怎么会有中道呢?但事实上,"世俗中道 "更直接、更明显。什么是 "世俗中道 "呢?就是普通人以自我为中心,做出选择。比如,正因为我有这个身体,所以我才能分得清前后;正因为我有各种欲望,所以我才能算得清成败。那么时间又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呢?也是由现在的我来划分的。

因此,世间所有的对立差异都是由于这种自我中心造成的。所以,世俗的 "中庸之道 "是最明显的。因此,由于世界的自我中心,"中脉 "是不可能打开的--有 "中",所以打不开。

圣人的中庸之道: 外道只有通过精进修行,才能放弃自我中心。没有 "中",就没有前后、左右、得失、成败、心物、能物等差别。因此,"无中 "才是正中,无中才是圣人的中庸之道。只有体悟到无我、无心,才能彻底超越自我,成为纯粹的旁观者。这既是 "寂照禅",也是 "顿悟境界"。因此,中脉之所以打开,是因为其中空无一物。

何谓 "彻悟"?就是 "无中心 "的开悟境界。因此,无中、正中、无分别智与中脉的打开是一体的。

让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无分别智":比如说,如果有一家商店里摆满了商品,而我却没有什么要用到的东西,我们仍然可以去商店。因此,尽管我们还可以在商店里闲逛,看看商品,比比价格,甚至和店员胡说八道,但我心里清楚,一切都不碍事。但我心里清楚,一切都与我无关。因此,因为不买,我可以更客观、更超然地评价店里的一切。

因此,"无分别智 "既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是什么都不想。相反,它是:知与不知是无碍的,想与不想是游戏的。只有放下自我,或者说彻底超越自我,才能获得觉悟。

因此,中脉是从无我、无念、无中心打开的。中脉通畅后,人的头脑中就会充满迷雾般的领悟。

禅宗案例

有没有禅宗说,中脉打开,满头雾水,悟道就圆满了?当然没有!或者说,从来没有这样直接的说法。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公案,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的。

发髻

二祖慧可大师依宝静禅师出家,在永木寺受具足戒。他游历讲堂,研习大乘、小乘教义。三十二岁时,他回到香山,终日坐禅。又过八年,于寂静中,忽见一神人,曰 "将欲得果,何滞于此?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溢之感头痛如刺,师欲治之,忽闻空中有声: "此为换骨,甚痛。光遂以神物白于师,师见其顶骨即如五峰秀出矣!是曰: "汝貌吉,当有证据!神使汝南,则少林达摩大士,必为汝师矣。" 光受教,建于少林,得其法也。

从上述公案中,我们可以看出: 慧可禅师得法,可见一斑: 慧可在达磨心法之前,即已从禅定中得中脉,故得五峰秀出顶髻相。于是达磨推舟随水,轻轻拨下,即完其顿悟矣!

香云,祥云:

牛头法融禅师: 发后,入牛头山玉水寺北岩之石室。华中有百鸟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山中有异,乃自寻之。

虽然上面的 "遥观天气,知山中有异 "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样的现象,但笔者深信一定与满头雾水的证境有关。在禅宗中,有很多关于香云、祥云、黄云等的描述。我认为,它们都暗含着满头雾水的现象--像喷泉一样的雾水,像云一样直挂天空,呈黄色(密宗认为,修持破瓦法后,顶门会渗出黄水)。因此,在禅宗中,虽然不讲中脉现象,也不讲透顶现象,但在公案中还是可以闻到的。

禅语

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常见的禅语中窥见一斑:

顶门上有一只眼睛:这只眼睛在哪里呢?就在以前所谓的梵穴或百会穴。祂当然不会说 "顶门上有个洞",那多难听啊?那么这只眼睛又是什么呢?佛家有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就开悟而言,这只眼就是法眼。因此,由于中脉的打开,顶门上就有了眼睛。

妙峰山上: 禅宗又说:"妙山之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然,"妙山 "只能指修行的最高、最抽象的境界。但为什么用 "山 "而不用 "海 "来比喻呢?我认为,"妙山 "的比喻是另一种说法,即中脉打通后,顶髻殊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以上是从禅宗公案和语句中悟出中脉打通后,满头雾水的道理。其次是

密宗修炼

破瓦法 密宗中的破瓦法,据说只要打通中脉,插上吉祥草,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我并不认同破瓦法的证明(能插吉祥草),但由于它与中脉有关,所以还是可信的。

大白伞盖陀罗尼咒: 密宗中有此咒,但为什么叫 "大白伞盖 "呢?我们回到前面所画的 "满头雾气 "的图片,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叫 "大白伞盖"。喷泉中的柱子不就像伞柄吗?而喷泉的出水口不就更像一把伞的周长吗?因此,白色的大伞盖正代表着满头雾水的境界。

喇嘛经

这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楞严经》成书于阿难被摩登伽女的咒力所困,即将破戒之时,佛陀从头顶放光,念出《楞严咒》,并嘱咐文殊菩萨将咒语带入紧箍咒中。此楞严咒在前密宗中又称大白伞盖陀罗尼咒。它从头顶发出,与大白伞盖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证明它与中脉的打开密切相关。

在世俗界,头顶高的人常被称为 "状元头",有状元头的人一定特别聪明。如果是修道之人,则称为 "罗汉头";有罗汉头的人,道行一定特别高。所以,高髻的人在家是状元,出家是罗汉。为什么呢?中脉打通了!

而喇嘛咒为什么这么长呢?我认为是气从中脉顶门出,行遍全身,再回到中脉的过程。楞严咒可分为五个环节,想必与密宗所谓的 "五轮 "有关--眉心轮、喉轮、心轮、脐轮和玉轮。

因此,从以上的小乘理论、禅宗公案、禅宗说法和密宗修法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开悟与中脉、顶轮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在禅宗和密宗中的表述都很模糊,但绝对是可以相信和理解的。

小结

小乘教义认为,凡夫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具有一切对立和矛盾。经过精进修行,就能去除一切妄想和分别,将 "无分别智 "发挥到极致。由于 "无分别智 "的出现,中脉得以打开。中脉打开后,气从下而上,达到 "雾气缭绕"、"祥云缭绕 "的境界。

因此,所谓 "甘露灌顶 "或 "开光",应该是指 "满头雾水"、"祥云如盖 "的境界。因此,所有的灌顶都应该是自力更生。否则,指望他力加持,非但不能开悟,反而会着魔发狂。

佛教的宇宙观

以上大致解释了开悟、中脉和一头雾水之间的关系。其次,我想谈谈佛教的宇宙观。其实,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佛教宇宙观,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教义主旨是如何解决生死问题,如何断除烦恼,所以他并没有关注宇宙的形成和变化。但是,随着佛教体系的慢慢扩大,它吸收了印度传统的宇宙观,成为佛教宇宙观。

在佛教宇宙观中,小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周围是四大部洲和七座金山,腰间环绕着太阳和月亮。然而,根据现有的地理知识,须弥山、四大部洲和七座金山又是什么呢?其实,按照密宗的说法,须弥山并不遥远。其实,按照密宗的说法,须弥山并不遥远,只是在主的头顶而已!至于四大部洲,我认为只是人的前胸和后背,所以所谓 "南瞻部洲 "就是指人的脸!七座金山就是所谓的 "五峰 "加上额头的前后!至于日月绕腰,只是指两只眼睛。

这也意味着,小世界的中心是我,我的中心是头顶。佛教的宇宙观实际上是通过扩大自我的中心而形成的。这类似于今天的天文学:所有的行星、恒星、星云等,但它来自原子理论:原子核的膨胀,周围是所有的电子。

在佛教宇宙论中,其次说的是有一个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池"--位于南瞻部洲的中心,又称 "无热恼河",池中流出四条河流。那么这个 "锄头池 "又在哪里呢?笔者以为,乃指中脉顶端之梵穴也--中脉已开,岂有再热烦之理乎?至于流出的四条河流,据我冥想脉轮的感知,是指从百会穴流出的前后左右四大脉轮,前曰任脉,后曰督脉;至于左右,借用中医奇经八脉的说法,应该是 "督脉"--关于奇经八脉的问题,容后再作专题讲解。

圣山圣湖

在印度、尼泊尔和西藏的信徒中,他们视一座山为 "圣山",朝拜圣山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心愿。不过,这座山并不是圣母峰,而是位于西藏西部的冈底斯山。海拔 6656 米的冈底斯山虽然不是最高的山,但因其形似发髻而被尊为圣山。

信徒们的朝圣不是攀登山顶,这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也是信仰所不允许的。因此,朝拜时要叩拜在地,向右绕山十圈或二十圈。右绕符合气脉的运行规律--《内经》说:"营气直上,卫气上行。中脉之气右绕而上,最后贯顶于梵穴,这才是朝山的真谛。

其次,他们尊玛纳斯拉湖为圣湖。如果能在圣湖中沐浴,就能洗净一生的罪孽。这个玛纳萨拉湖,就是位于海拔 4600 米的冈底斯山脚下。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和萨特日河的源头就是从玛旁雍错湖流出的四条主要河流。

这个圣湖意味着什么?无非是梵天洞!如果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满头雾水,难道还有什么罪障不能消除吗?可是,为什么这个湖不在冈底斯山顶呢?也许冈底斯山顶并没有这样一个湖,或者即使有,也无法攀登。幸运的是,玛旁雍错湖就在附近,而且是四条河流的源头,毫无疑问是个 "圣湖"!

那么,有没有适合普通人的路径呢?要在千山万水中找到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作为自己的圣山和圣湖,对他们来说并不简单!遗憾的是,他们向外寻找,圣山圣湖近在咫尺,他们却跋涉千里去寻找,却不知何去何从!有人曾问:"你想去印度朝圣?还是中国的四大名山?" 我笑着说:"圣灵还远吗?我已经朝圣过了!

总结

我讲授这门课程的方式大致是倒过来的--先讲果位的大彻大悟,这是完整的、充满迷惑的,然后再讲因位的气进入中脉。因此,如果你乐于听闻岗底斯山和摩那沙拉湖等外道的事情,或者你好奇什么叫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错过了重点。那你就错了。

我们唯一应该关心的是 "如何将气吸入中脉"。这将在下一课中详细分析,这也是本课程的重点,而课程的其他部分将结合这一主题展开。

禅宗密法:探索从迷惑到觉悟的非凡历程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