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惠能扶风 > 佛法戒色 > 降伏其心:心性修炼与道非其道的融合
降伏其心:心性修炼与道非其道的融合
发表日期:2024-04-21 09:40|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903次
本文摘要:学佛的人必须明白,世界上只要出现一种事物,有人说好,就会有人说不好。一个人发心学佛,就会身体力行。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一个人发了菩提心,自然会 "。我刚才说过,一个

谈是非

今天,我想从一个佛教徒的角度来谈谈 "对与错",以及什么是 "对",什么是 "错"。

一般的理解是,对的就是 "对",错的就是 "错"。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说,他是一个不讲是非、不计较对错、不记是非、不分善恶好坏的人。既然如此,与一个学佛的人交往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学佛的人,你就是一个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的人。如果你经常是非不分,那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学佛人。

降伏其心:心性修炼与道非其道的融合

那么学佛的人分辨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分别,只看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内心的动机。即使你说得再正确,如果你的心不纯净,那也是错的。反之,即使你说的是错话,但动机是正确的,从佛教徒的角度来看,它仍然是正确的。

作为佛教徒,有必要捍卫真理吗?如果有人诽谤你的信仰,你该如何面对他?如果对方不懂佛法,反对你学佛,你该怎么办?您说 "我很有说服力"。事实上,一个不信佛的人,你越想说服他,他越不信。佛说:"四十九年来,我未曾说过一句佛法,度过一个众生。你们之所以能通过,是因为你们自己发心了;如果你们没有发心,我就无法通过你们;不是我通过你们,而是你们自己通过自己。" 一个人发心学佛,就会身体力行。就像一个有学习动力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在身边;如果一个人不愿学习,即使老师在身边也无能为力。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一个人发了菩提心,自然会 "悟道",即身体力行。

佛陀终其一生,从未说过对方是对是错,只是教导人们认清一个真理,认清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认识整个宇宙。但是,现在学佛的人喜欢批判对方,或者叫别人批判对方。如果有人来找万行,问万行 释迦牟尼佛的某句话是对还是错?那就把万行的话说成:某某说释迦牟尼佛的某句话是错的(或对的)。如果万行有智慧,他只会说正法,树真理!你们自然会明白什么是邪知邪见。我希望在座的各位以后都能出去讲法,树立真理。如果不树立真理,只是一味地反驳对方的 "邪知邪见",对方是不会被你说服的。就像一个有邪知邪见的人来找我们,我们只告诉他做人的道理,他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如果真的开导不了对方,我们就应该感到惭愧,认为是自己的德行不够,才无法说服对方。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是非分得太清楚,即使是在传播和捍卫真理,他的心智也是不健全的。社会上有很多人如果你说:不要和他辩论。但内心却会说:"他对佛法的理解不对,他有邪知邪见,他不如我,等等。只要你有其中一种想法,你就已经是 "不是 "了。过于执着于 "是 "的人已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非"。你执着于 "是",只是为了证明你比别人更好。你说得对。我曾与一位法师辩论,我说:"学佛的人就是不分好坏、不分善恶、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好坏。他说:既然如此,一个人对你来说是好是坏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说 别人对我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不会因为他对我好或不好,我就对他好或不好。比如,你认为万行好或不好,那是你的权利。你们来到万行,有的是为了出家,有的是为了求法,有的是为了闭关,有的是为了看看万行到底有多厉害 .......。这都是你们的权利。但是,万行只有一种思想,只能按照一种标准办事,那就是 "一视同仁"。只能把你引入佛道,引入佛学。那么其他的目的和心态都会自动消失。因为很多人没有体验过出家人的生活,只看到表面上的自由自在,不像在社会上上班,必须严格守时。当他出家后,到寺庙里体验生活,尤其是体验真正的僧人生活时,就会发现比在社会上还要辛苦。因为社会上的人只需要管住 "身口",而出家人还要管住 "心"。不仅要管住有形的东西,还要管住无形的东西。事实上,有形也被无形所支配。就像坐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无法静下心来,来回换腿。那是因为心静不下来。如果心静了,身体就会安静下来。这就是有形被无形所支配。

一个学佛的人让社会上的人很难接受。我刚才说过,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不分好坏、不分香臭的。试想,一个学佛的朋友,你对他好,他对你不好,你会怎么想?万行遇到过很多弟子,他们说我: "好坏不分,香臭不分"。其实,万行还差得很远,还没有真正做到。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不分好坏"。你给我钱,你给我做衣服,或者你不给我做衣服,我都会一视同仁,不会因为你给万行磕几个头,送几个红包,万行就不喜欢你。

如果看不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就会被境界所转。学佛的人要反复问自己:自己想要什么?你来这里是为了什么?来这个师父,来这个道场,又是为了什么?如果一个人在这个道场呆了一两年之后,他的动机发生了变化,他能意识到吗?比如,本来是为了修行而来,但后来觉得有利益可图。也有可能当官。有没有可能觉察到我今天的心境与两年前不同呢?一个人无论是学佛还是从事其他行业,只要十年不改初心,就一定会有大成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十年如一日,保持一个理想、一个心态、一个贪念,就一定会有大成就。即使是争权夺利,十年也会有大成就。同样,学佛十年不变,也会有大成就。但有多少人能十年一念,一念十年呢?但十年只有一个理想是完全可能的。

佛教中有一个词叫 "慢心",指的是一个人的傲慢。佛教把 "慢心 "分析得很细、很透。比如,一个人和对面的人争论,就是粗慢心;即使不争论,也是慢心(比如,他小,就是刚学佛,懂得不多)。什么是谦卑心呢?"谦 "就是谦虚,"敬 "就是恭敬。学佛的人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总从别人身上挑毛病。如果我们的智慧高,德行深,即使别人有不同的心态和想法,到了我们这里,都会被我们化解,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的 "化身"。就像佛陀的弟子,当他们来到佛陀身边时,都被佛陀同化,成为佛陀的化身。通过他们,佛陀的形象得以显现。

上品抓心,中品抓人,下品抓物,末品抓事。按照这个说法,大家能看出自己属于哪个阶层吗?我最近才知道,×××教的是心理学,是研究人心、了解人心的。如果不了解人心的活动,说明你这个心理学老师还不够格。学佛的人必须明白,世界上只要出现一种事物,有人说好,就会有人说不好;有人赞成,就会有人反对。佛教徒相信释迦牟尼佛是真理的代表,但世界上有 50 亿人口,有多少人相信佛呢?正如基督徒相信耶稣,但不是基督徒的人却不相信耶稣。如果这里的人读一读《圣经》,他们也会相信耶稣。因为他也是大彻大悟的圣人。只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传播真理而已。

学佛都是学释迦牟尼的思想,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呢?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人们必须在自己的思想上下苦功夫。我经常对身边的法友说,一定要会说话。因为不会说话,就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古往今来,讲经有两种:一种是照本宣科,宣讲释迦牟尼的思想,而不是自己内心的 "心经"。另一种是宣讲自己内心的 "心经"。学佛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心呢?说明你还没有登堂入室,还没有与 "道 "沟通。就像你谈不上翁源县的地形地貌,是因为你没有实地看过。你们只能听别人怎么说,自己怎么讲。如果你真的身体力行--身体力行地去理解,你一定会有自己的佛学思想。为什么很多学佛多年的僧尼说不出话来呢?其实,他们只是 "信佛",根本没有 "学佛"。他们只相信有佛、有天堂、有地狱,但没见过,所以讲不出来。即使偶尔讲了,也只是知识,不是经验。以后,你们看到某位法师讲经说法时,应该看看他是如何讲经说法的。过去,从禅堂里走出来的达摩祖师们宣讲的是自己的内心经,而不是释迦牟尼的经。自古以来,讲 "开示 "比讲佛经难得多。讲 "说明 "是讲自己的佛学思想,而讲佛经是讲释迦牟尼的佛学思想。佛经讲得好,"开示 "未必讲得好。其实,讲经有三个层次:一是理解文意,二是用心领会,三是感受当地风光。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拿起经书就会讲(解读文意);略懂就是 "心领神会";亲自走进去、走出来就是 "走马观花"。科班出身的学生一般是 "照本宣科",高一点的是 "心领神会"。现在,很多出家人都来自佛学院。讲经说法大多是以文解义的形式,照本宣科,根本不具备 "心领神会 "的能力。如果他们来自禅堂,还能看到一点 "悟 "的影子。

当一个人真正看清自己的思想时,就会有 "质 "的飞跃和 "质 "的改变。之所以不能进入佛门,是因为 "质 "还没有达到。达到了 "量",未必能达到 "质"。就好比佛经念了一万遍,你还是不懂。如果你能理解,诵读时就会理解。很多人总以为量变就能达到质变,其实不然。所以很多学佛的人每天都在诵经,有的人甚至把《华严经》都背下来了,但《华严经》里的境界却一点都没有。这是因为缺乏实践。时间长了,自己也会不自觉地产生慢心: "别人没有诵经,自己却天天诵经"。"慢 "的微妙心性是无法觉悟的。什么时候才能觉悟呢?只有达到六地、七地的菩萨才能证悟到微妙的慢心。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比丘路过莲花池,情不自禁地说:"好香的莲花"。这时,河神出现了,批评他不应该这样(分清好坏、香臭),比丘赶紧向河神忏悔。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明白,这种区别对待、认为 "对因为你在心中树立了 "佛 "的形象,所以那里必然有 "魔";如果你心中没有树立 "佛 "的形象,就不会有 "魔"。心中无 "佛",便无 "魔"。成佛 "就是要放下自己的执着和分别。我有时会发现自己对食物和房间里的摆设特别执着,这可能是前世习气所致。

*只有到了第六或第七层,才能看到自己微妙的傲慢而永不退缩,也只有到了第八层才不会退缩。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