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惠能扶风 > 佛法戒色 > 西方哲学的神秘之旅:净心净意,勿自怠废,当发道意
西方哲学的神秘之旅:净心净意,勿自怠废,当发道意
发表日期:2024-04-16 10:12|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861次
本文摘要:有些人真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不一定有菩提心。这样,以全佛之心--我们的心具有全佛的功德,这就叫全佛之心--念佛的能够信愿称名,以此修持清净心的人,可以超凡入圣,与常

"西方是真正的指南","不要离开世界,不要忽视自己,要净化心灵,要培养道的意志。

好,请看下文。示常仪,曰:"有口则哑,有耳则聋。离俗则道崇"。这告诉他要 "离群"。修道之人要时时刻刻回归本性,回归本源。"人虽有口,然须慎言,犹如哑巴,不可随意言语。终日口落三寸舌,"啪、啪 "说了多少话,你想想一天造了多少业。人我是非,恩恩怨怨,言不由衷,东一句西一句,真是:我们这张嘴最容易造业。所以出家人不轻易说话,嘴巴像哑巴一样。耳朵聋了,就不要光听别人说什么。有的人喜欢听闲言碎语,两个人在那里窃窃私语,就要过去听个究竟。其实,你的耳根一定要收住,"复听自性"--听自己能听的本性,外面的声音与你无关。所以有耳如聋--要这样。自己的身业离开人群,离开世界。为什么比丘要住在阿罗汉里?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人在一起就不甘寂寞,就会想象出各种热闹的场面,用所谓的 "娱乐 "活动来充实自己。这是不好的,请看下文。昭长远说: "汝勿闲,闲非比丘。自废者,身后多忧"。这是第十一段:示常元不懈怠。就是说你的修行不要懈怠,懈怠、放逸不是比丘的样子。比丘为什么要出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而不仅仅是出二门家。那要出三界,要出烦恼,这就要勇猛精进,勤修苦行,这叫如救头燃,如丧考妣。你看丛林为什么打木鱼,那木鱼的眼睛是睁开的。所以,如果比丘整天昏昏欲睡,长期睡觉,这是不允许的。如果比丘自暴自弃、自暴自弃--"自暴自弃 "就是这种懒惰--思想提不起来,不能思量无常,不能调动精进勇猛的精神,一天到晚不知道做什么。整天不知道做什么。因为出门后没有名利的压力,心思不上来,就容易松懈,容易懒惰。有的人说是在学习,其实是在到处旅游。再有一些自暴自弃,也包括什么呢?不用于道业,赶经赶佛。请翻到课文第四十六页,阅读第十二段。示丁卯曰:"汝是道人,当净其心。能净其心者,可以超世"。这就是第十二段:让丁卯知道应该净化自己的心灵。这四句话非常直白。它说:"汝是修道之人,修道之人要修道,修道。修道,最主要的是净心。这个 "净心",就是修炼一颗清净的心。为什么要修清净心呢?因为众生本来是佛,众生本来就有佛的真性,这些妄想杂念的心本来就没有。一切善法在我们的真心中也是圆满的,只是无量劫以来,随着迷惑、颠倒、染污的因缘,我们没能破除本来空寂的妄想和杂念,没能证悟本来就有的真如佛性。那么,既然我们知道自己已经修炼,知道本性的一切功德都是有而不修,知道佛性是有而不悟,我们现在该从哪里入手呢?就是从清净心开始,追随觉悟之因、清净之因,获得我们本来的清净心。

西方哲学的神秘之旅:净心净意,勿自怠废,当发道意

那么,在所有培养清净心的修行方法中,念佛的修行方法是最直接、最圆满的。为什么呢?我们常说几句话:"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清珠入浊水,浊水要清澈;佛号入乱心,乱心要成佛"。你看,这就是很直接的道理。一念相应--我们能念的这一念心与阿弥陀佛的清净佛号相应,那么我们当下能念的这一念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如果我们能够生起与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相应的清净念头,那么我们所有的念头都是佛。我们凡夫众生要想转念成佛,就必须依靠这句佛号。打个比方:就像一颗清澈的水珠掉进了浑浊的水中,由于这颗清澈水珠的力量,浑浊的水必须被清除--变得清澈。那么,我们混沌的心--散乱的心--如果有阿弥陀佛的名号投入其中,我们凡夫散乱的心也要成佛--也要趋向这句名号功德的清净、平等、觉悟和慈悲。这样,以全佛之心--我们的心具有全佛的功德,这就叫全佛之心--念佛的能够信愿称名,以此修持清净心的人,可以超凡入圣,与常人不同。金刚经》称赞念佛人是 "人中白莲"、"人中白莲"。善导大师对这部经作了进一步的诠释,用五句话来赞美这位 "人中分法"。即:真正信受称名的人是 "人中之善"--人中的好人;"人中之妙善"--不是一般的好人,而是妙善之人。不是普通的好人,而是奇妙的好人,也就是不可思议的好人;"人中上上人",不是普通的上上人,一般来说上上人,你修声闻、缘觉就叫上上人,上上人--上上人里面的上上人;"人中上上人",不是普通的上上人,一般来说上上人,你修声闻、缘觉就叫上上人。"人中稀有",就是能够信愿称名求生净土的人是稀有难得的,就像地球上的盐一样;最后,"人中最胜",就是人中最胜的人。因此,能够得到这样的赞誉,说明他能够 "超凡入圣",与常人完全不同。

好,请读第十三段: 示丁谓当发大道之心。他说:"诚信是宝,但不是好东西。若只如此,不足衣食。你为什么要出家,希望摆脱执念?悟道时,莫枉费。" 如果说丁谓悟道了,那么很显然,丁谓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种老实是一种财富,非常值得赞叹和敬佩。这种不诚实的人,他自以为很聪明,很会变通,很会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很会经营,但这种人迟早是要吃大亏的。所以,儒、释、圣人都教导我们要诚实。诚实是一种美德。我们不应该说谎,不应该欺骗。这些都是 "宝",但 "也有不好的东西"。如何理解这一点?如果只停留在诚实的层面,这还是人性的道德规范,不能只做一个诚实的人。如果只做老实人,就 "只能温饱"。"仅能温饱 "意味着你只能维持、接受人的地位。现在你出家了,如果只够温饱,那你为什么还要出家呢?如果你出家了,就应该离开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 "当发道心 "这句话,也就是要发菩提心。大乘经典中讲到菩提心的功德,要想修行佛道,首先要发菩提心。如果不发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都是魔业。这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如果你忘记了菩提心,那就是魔业,更不用说你根本没有菩提心了。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能了脱生死?你怎么能实现佛道?你连基础都没有!那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 "是指成佛的果位,"心 "是指能发的心。是成佛之心,是成就众生之心。那么要成佛,就不能以声闻缘觉--这样的化城--为归宿,也不能执着于满足天地五欲。必须放下一切,直入大乘涅槃:必须发这样的心。能发此心的人--真正从内心深处发此心的人--就是 "一悟即得正觉 "的人。这就是我们成佛的最初种子--"正觉"。对于净土法门而言,这种菩提心应以深信、恳切愿力和持名往生净土的形式来实现。深信就是深信不疑。如何深信?相信自己业障深重,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问题,相信自己出入世间无量劫,没有机会出离三界轮回。这是第一种信念;第二种信念是相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能救度我们,对此不疑不虑,一生专念。这就叫深信,这是善导大师对深信非常精辟的诠释。有了这个深信之后,再发愿深厌娑婆,求生净土,这是唯一的。然后 "执持名号",每一声佛号都是为了求生。它不是为了求开悟、求神通、求人天福报、求来世做处女,这些都不是。它只有一个念头:求往生。因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去就能当方丈,一去就能很快成佛。不怕不能度众生,就怕不能成佛。

当你成佛时,同体大悲就会显现出来,一切神通、智慧、善巧、辩才都会显现出来。看到众生受苦,不能安住涅槃,而要用多种方式回应众生的因缘--救度众生。因为同体大悲决定了他:众生还没有被救度--只要有一个众生在轮回中,他就无法独自安住于涅槃境界。因此,人们必须指向佛性: 佛性必须能够觉悟众生。一定要有这样的菩提心,不要白白度过出家的日子。有些人真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不一定有菩提心。有时你会问:"你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五花八门 修行是为了临终时身体更健康,不那么痛苦",或者 "人间的福报很大,据说只有修行才能得到福报,所以我应该好好修行,守住戒律"。真正发心成佛的人并不多。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导时,就会设身处地地想:"我们自己发过这样的菩提心吗?" 念佛、往生、成佛、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的本质内涵。如果 --2009年冬,大安法师在东林寺开示佛七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
  • 娱乐资讯
  • 社会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