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惠能扶风 > 佛法戒色 > 道法自然:法海探珍的七中道行
道法自然:法海探珍的七中道行
发表日期:2024-04-27 14:24|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142次
本文摘要:这样的大乘在佛教的这三个阶段中,都有菩萨的存在,从他们的修行来看,似乎前期是依小乘修行(厌离为先)而入佛乘。但从以智慧为基础的世间法来看,声闻人的戒律(自利)又不

七种中道行动 佛教是一种在实践中生活的宗教。所谓 "千章不如一行",是对教义的探索,目的是获得正确的知识和见解,以指导自己的修行。认识与实践必然是一致的,这在佛教修行的三个阶段中得到了完美的印证。实践是检验佛法神奇与腐朽的试金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冲破空谈的束缚,正确把握佛陀的本意。

早期佛教接近于原始佛教,从佛陀对时代需求的适应性可以了解其实践特征。当时的印度可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以个人解脱为目标的苦行僧派,他们除了进行严厉的苦行外,还强调修习禅定,以达到无累的解脱。在佛陀看来,这种解脱只是一种宁静的状态。其次是在家居士,他们的目标是享受五欲,追求来世的人天之乐,其方法是布施、持戒和祭祀天神。佛陀适应时代的性质,唱出了中庸之道。反对祭祀,但承认天神是众生之一。他批评无益的苦行,但也赞扬合理的淡泊和知足。大体上,早期佛教中的声闻(修行者)弟子,衣食无忧、淡泊[P101]、清净、少作、修禅,正是适应了这种修行者的苦行。释迦牟尼的常住随从不也或多或少地来自外道吗?区别在于强调 "无我",禁止有害身心的苦行。事实上,仍然可以做到 "无我"。图祭┌闲行者──┬╦增上────人乘──┐│┌── 自智─┘也: 用虚线连接天乘和世间法;用虚线连接天乘;用虚线连接世间法;用虚线连接苦行;用虚线连接世间法。点线连接戒律

[P102] 这样,小乘侧重于施戒,天乘增加了禅定,而世间法则增加了无我智慧。在当时,虽然可以说世间法都是小乘,但偶尔也有菩萨,他们注重利他。在普通声闻弟子看来,菩萨虽然在僧团中持戒,但 "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因此,声闻弟子强调通过禅定开发智慧,而菩萨则注重布施和持戒。根据早期佛教的解释,在智慧方面,声闻和菩萨都是观察无常和出离世间的。概括地说,小乘是改善世间乐者;小乘是救济世间乐者;声闻、辟支佛的小乘引导世间乐者;菩萨的小乘引导世间乐者。从世俗的层面来看,布施不如持戒,持戒不如禅定,禅定不如智慧。但从以智慧为基础的世间法来看,声闻人的戒律(自利)又不如以布施(利他)为主的菩萨戒。这就是从声闻乘占主导地位到菩萨乘占主导地位(适应积极的世俗生活)的转变是本世纪中期的佛教。听音弟子不再是灌输的对象,他需要修持般若,并且已经在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想成为菩萨。在佛教的早期阶段,在家人弟子,如贤无等十六位悟道之士,宝志精明等五百人,王公贵族,地方官吏,甚至妇女儿童,都成为佛教的核心人物。印度的天神也开始[P103]崭露头角。梵王为第三果,帝释为第一果,诸天听法,本来早期佛教也有这样的记载。现在诸天、龙鬼、观世音菩萨等都已具足菩萨身。所以,修苦行的外道(天人)领袖,也有大菩萨。

从根性的复杂性和修行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 龙树菩萨认为,一是钝根菩萨初观五蕴无常不净,久观诸法空性,这就是 "从无常入空......."。这类大乘学者可谓 "无量无边"。经中说这类大乘学者 "无量无边,难得一二不退转菩萨发菩提心者"。要知道,大乘菩萨是要修 "六度"、"四摄 "来利益他人的,如果对世间充满了厌离,对生死充满了痛苦,又怎能克服困难,实现入世度生的目的呢?这样的学者百分之百沦为凡夫。其次,中根菩萨一开始就观照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这是中乘从小乘进入佛道的契机,是 "从空入无生......"。只有明白了一切性空,才能不厌世间,不执着于世间;才能不执着于涅槃,而向涅槃迈进。这样的大乘在佛教的这三个阶段中,都有菩萨的存在,从他们的修行来看,似乎前期是依小乘修行(厌离为先)而入佛乘;中期是依小乘修行而入佛乘;后期是依天乘修行(神乘)而入佛乘。观照现实,探究佛心,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有眼睛的人应该看!有耳的人应该听![P110]

道法自然:法海探珍的七中道行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
  • 娱乐资讯
  • 社会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