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惠能扶风 > 佛法戒色 > 道德沦丧的五大罪状:五逆行与诽谤正法的关系
道德沦丧的五大罪状:五逆行与诽谤正法的关系
发表日期:2024-04-22 09:59|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429次
本文摘要:(善导大师全集305、306页)说:问: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谤正法,不得往生。这是在说明,诽谤佛法的人是没有机会转变的,是不能往生的,但如果他们能回心转意,有什么大的罪

唯除五逆及正法谤 "的意义--净土宗修学专题一

I.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谤法五重罪者,弥陀愿救还是不救?

大经》第十八愿云:"念佛者生极乐,唯除五逆谤法罪"。取义

观经》云:"临命终时念佛者,往生极乐,唯除诽谤五浊恶世法"。取意

同是五逆,《经》才除,《观经》取之,如此矛盾,古来大宗师,会通二经者,有十六家;而以净土宗,解释二祖善导,最为有名,以是最全,理之机也。

1. 昙鸾大师的单重注释

八问答》上卷末 "往生 "教义注释之二、三问答(注释要义第65页)说:

问:"《无量寿经》云:'欲往生者,除五逆诽谤正法,皆得往生。无量寿经》云:"作五逆十恶,及诸恶业,亦得往生。" 这两部经如何相合?

答案是 "一经 "有两重罪,一是五逆十恶,二是诽谤正法。犯此二罪,不得往生。佛经只说一个人犯了十恶五逆罪,但没有说一个人犯了诽谤正法罪;因为没有诽谤正法,所以可以往生。"

问:"如果一个人有五逆罪,但没有诽谤正法,经上允许他往生;还有一个人想往生,但诽谤正法,没有五逆罪,他能往生吗?

回答是 "如果一个人诽谤正法,即使他没有其他罪过,也不允许他出生。为什么呢?经中说:犯五重罪者,堕阿鼻狱,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的人被关在阿鼻狱中,如果这一劫结束,就会被转到另一个地方的阿鼻狱中。这样,佛陀就不记得自己离开大地狱深渊的时间和地点了;因为诽谤正法的罪行极其严重。正法即佛法。此愚人诽谤正法,无愿往生佛国!欲生佛国,如求无水之冰,无烟之火。

昙鸾大师认为,被《大经》镇压的人,有两宗罪,一是五逆罪,二是谤法罪;而被《观音经》摄受的人,只有五逆罪,没有谤法罪; 因为没有谤法之罪,所以还有成佛的机会,能够进入救度之道,只要回归佛心,就能成佛。如果一个人犯了五逆罪,诽谤了佛法,他将不得往生。原因有二。第一,诽谤佛法的罪行比五逆罪严重得多;第二,诽谤佛法就是诽谤佛法,既然已经诽谤佛法,不相信佛法,就没有往生的愿望,所以诽谤佛法的人是没有资格往生的。

上述 "诽谤佛法不得往生 "的说法有两个原因:一是冒犯的严重性,二是没有往生的愿望。然而,主要原因在于 "不愿往生的原因",但只要愿意往生,就能往生。

2. 善导大师的无相无相说

观经疏》(散善义)"逆谤夺问答"(善导大师全集305、306页)说:

问: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谤正法,不得往生。来世下品中的这个 "观经",简单地说就是诽谤正法,摄受五逆,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是的: 此义在抑门中释。如四十八愿,除诽谤法、五逆外,惟此二业,障碍极重,众生若造,直入深渊,历万世之惑,无有出路。然而,佛陀怕众生造此二过,方便止说 "不生不灭",并非不摄。而往生,摄受五逆,除诽谤法罪外,五逆已作,不能舍流,亦发大慈悲心,摄受往生。然则谤法之罪未已,且止言之: "若起谤法,即不生也",此就业力不造而解;若造,又复生也。虽能生彼,亦必多劫得生。这些罪人在中国时,有三种障碍: 第一,不得见佛,不得见圣。二、不得闻法。第三,不得供养。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痛苦。经云:"譬如比丘,入三禅乐。应知。中国虽多劫不开,不如阿鼻地狱长劫永苦。此义出此文有四义:

一、摄取门:第十八愿云:"我若得佛,十方众生,皆大欢喜,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能证悟。这二十八个字属于 "摄门"。

第二,"抑门": "唯有五逆与谤法 "属于 "抑门"。

之所以要镇压 "五逆 "和 "谤法",是因为这两种罪业是所有罪业中最严重的,众生如果造作了这两种罪业,就会直接堕入深渊,痛苦无量,多生多世都无法解脱。因此,为了防止众生造此二罪,弥勒菩萨方便压制,说不造此二罪,即不得往生,不造此二罪,即不得往生。

其四,已生取舍,大悲救度: 然而,佛之本意,为救十方众生,不论有罪无罪;所谓 "唯除之",一为警戒,二为令其回心。故若造此重罪,亦不忍见其流,令其归佛以救之;犹如下品之机,已造五逆,不忍见其流,令其归佛而取之,此约 "已造已取"。第十八愿只除诽谤佛法,因其未犯,深诫而抑之,若已造作,须令其归心而救之。

可见,惟有抑之,惟有收之。这不是真正的消除,不是永久的消除。或收或抑,都体现了弥勒菩萨救苦救难的悲愿。

3. 归心未归论

如前所述,昙鸾大师认为 "五逆可往生,谤法不可往生"。这是就没有回心转意而言;如果回心转意了,即使诽谤了佛法,也可以往生。因此,《论语注疏》下卷(《论语注疏》第 97 页)"口业功德释 "一文中说:"口业功德者,谓众生以傲慢之理,诽谤佛法:

众生以狂妄之理,诽谤正法,毁坏贤圣,捐贱尊长(尊者君子父师也,长者贤人也,是兄党也)。如是之人,当受拔舌苦、喑哑苦、言教不能苦、无名闻苦。此等苦难众生,闻阿弥陀佛无上功德名号及说法音声,即得解脱口业系缚。入阿弥陀佛家,毕竟得等口业。

据说这也是端鸾、善导的思想。善导大师在《小乘经疏》〈玄义分〉"四不受化"(善导大师全集三页)之文:

谤法无信,八难非人,此辈不纳。这是朽林顽石,无暇生润。这些众生是永远不会被改造的。

这是在说明,诽谤佛法的人是没有机会转变的,是不能往生的,但如果他们能回心转意,有什么大的罪过,也会让他们往生。法事赞》云:"谤法得往生"(《善导大师全集》第 383 页):

依佛愿力:五恶十罪灭,一一得往生;谤法者,皆得往生,回心向善。

般若赞》(《善导大师全集》第 589 页和第 547 页)中说:"诽谤佛法者,皆得往生:

谤法谤僧,回心念佛,罪业全消。利剑即弥陀,一念佛名除万罪。

4. 回心向生防诽谤经证

观无量寿佛经》云

凡夫、四部弟子,诽谤《方等经》,皆犯五逆之罪。如是之人,若能一心,一日一夜,于心前见如来佛祖,相好之人,一切恶罪障难,悉皆灭尽。

六波罗蜜多心经》云

若有众生造恶业者,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经、谤阐提等,种种重罪,悉皆消灭,速得解脱,开悟涅槃,为说陀罗尼藏。

印光大师文钞》言:

若先诽谤佛法而后忏悔者,必得往生。譬如人病已痊愈,则为善人;已降伏,则为顺人。如果说一个人诽谤了佛法,即使后来悔改也不能往生,那他就完全失去了修行的标准。

5. 极恶念佛,点瓦成金。

所谓 "五逆、谤法、阐提,皆能往生",这三种机缘是很难转化和对治的。正如《涅槃经》所言:

世间有三种人的病难以治愈:一是诽谤大乘,二是五逆重罪,三是一阐提。这三种病在世间极为严重,非声闻、缘觉、菩萨所能治。

此三机难化,三病难治,若归依弥陀,佛愿往生,则佛之大悲,不忍见弃己愿力,重得往生。

法照大师也在 "五会赞 "中如是说:

"不是简单地认为破戒是深重的罪业,而是多念佛号可以点石成金。

圆信大师也说

恶贯满盈的人要想往生极乐,只有念弥陀,别无他法。

五句经文

多造罪业堕地狱,唯念弥陀名号凉。

无疑往业重,十念功德轻;万年暗室,当时日照明。

佛愿无边,摄尽愚痴,裙裾化作紫金莲。

愚人多作恶,无惭无愧,临终能称佛名号;三圣忽来念,说罪已尽,我亦来迎。

四十八愿为众生,对诸恶,我亦来迎;不是混杂无简择,怜他未成佛。

6. 六、摄、息二门与悲智双运

如是,《大经》唯除,显抑之意,《金刚经》唯救,显摄之意,谓之 "摄抑二门";未生为抑,已生为摄,摄抑是弥勒《法华经》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二法。

此外,第十八愿的因愿也被方便压下,即 "唯除逆谤 "之文;来世果报也被方便压下,即 "十二大劫开花 "之文。弥勒菩萨的悲智双运,既要恶人回心转意,又不纵容罪恶,所以摄中有抑,抑中有摄。

如此层层方便,皆显弥陀,倒退二门,悲智双运;十方众生,不论善恶,皆在弥陀愿力大网之中,但能回心转意,愿生称名,无一不生。

如此,沉者浮,堕者升;逆者不逆,谤者不谤;恶者转善归正; 断惑者证真,入圣者证果,这正是佛教的宗旨,也是佛心大慈大悲,苦尽甘来的地方。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如果犯了悖逆诽谤之罪,就永远舍弃,或者无法挽救,那就是佛心佛力尚未圆满。

灭重罪,生逆谤,是弥陀示现,佛心佛力圆满无遗。

善恶、苦乐在心中,升沉、净秽在佛边,佛愿深不可测,佛力不可思议。

五恶如坐金刚台,光明破暗何须暗?

十念亦升无上莲,风吹云散云何在?

其次,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四种思想

1. 2.明众生根性;3.示无所遗漏;4.劝人戒定慧。劝人戒恶行善。

1. 认识抑制摄取

昙鸾大师独释:逆罪得生,谤法必不生,一罪重,二无欲得生;若能回心转意,还能得生。

善导大师解释了这两门:诽谤之罪,抑不造,摄所造。可见,"唯除 "在于抑,而非除。

因此,"抑 "的正意显然在于 "摄"。为了救度一切善恶众生,弥勒菩萨悲智双运,用 "唯除 "让众生熟知反谤之机,让众生认识到反谤之罪的极端性,让众生深深忏悔,回向念佛救度。

也可以这样理解,抑和摄是相互关联的:

抑是摄的作用,为全摄故用抑字;摄依靠抑的作用,使诽谤深悔而终摄。

抑之门:对于未犯之罪,以及轻微的罪过,抑是消除罪过的唯一方法,不可轻举妄动,以慎三业。

摄受门:已犯之罪,连逆诽谤皆灭;摄受之罪,悉皆消尽;当称其名,作忏悔。

达摩朗尊者语(《达摩朗尊者全集》,第 284、295 页):

十方诸佛中,愿生西方者:十恶五逆之众生,往生西方。于诸佛中,回向弥陀者:乃至三念、五念弥陀来迎。

若造五逆之人,闻六字名号,火车自然而行,莲华来迎;若业障重者,不生净土,以弥陀愿力,得生极乐世界。

2. 众生的根机

抑扬顿挫的文字也突出了 "十方众生 "的属性。

文中虽说 "十方众生",却未说明凡圣善恶。因 "除谤 "二字,可知 "十方众生 "中,"凡夫最先得救"(圣凡相对)。凡人犯了罪,需要救度;圣人没有罪,不需要救度。因此,善导大师的《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 44 页)中说:"凡人的定义是:凡夫、凡人、圣人:

凡人的定义是凡人,而不是圣人。

凡人有善恶之分,"恶人为先"(善恶是相对的)。善人有悟道的机会,极恶之人没有其他方便,如果不救,就会直接坠入深渊。小乘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三十八页)说:

诸佛慈悲受苦者,因众生常在苦恼中,心地善良,故劝往生净土。这就好比一个溺水的人急需救援,但对于岸上的人来说,却无需救援。

可见十方众生,凡夫为先,恶人为后。余为凡夫,由业力所感,不免造恶,为恶而苦;今见此文,如目睹故亲,倍感亲切,感动落泪。狱火可释,成佛可期。

又知:诸佛之中,唯有弥陀,大慈大悲,度苦与乐,救度恶机;如我愚痴,若无本愿,何以修行?如我愚恶,若无本愿,何以修行?我会堕入无间地狱。

昙鸾大师说:"唯除谤法五恶,故礼愿往生。(赞阿弥陀佛)

3. 以示无遗

摄下摄上,摄恶摄善,十方众生无遗漏。十方众生无一遗漏。不管是谁,都会往生,这就是让众生生起信心的方法。

可见,唯有第十八愿置于镇山门中,以显示佛陀劝化恶人的大慈大悲,同时也显示此愿的普遍性和坚定性,无一遗漏,无一不生,以激励众人 "信愿坚定","决心往生"。

善德《法事赞》(《善德大师全集》第 383 页)中说

以佛愿力:五恶十恶灭,一一得往生;谤法论法者,悉皆往。

善导大师的《盂兰盆舟赞》(《善导大师全集》第 589 页和第 547 页)说:"诽谤佛法者,皆往生也:

道德沦丧的五大罪状:五逆行与诽谤正法的关系

谤法谤僧是十恶之一,但念佛之罪皆除。利剑即弥陀名号,一念即除一切罪。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中的《回向文》(《善导大师全集》第 360 页):

凡是罪业深重的凡夫,只要念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净土,临命终时,纵然百年,纵然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等,都会得到佛和圣人的接引。

善导《观经疏》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0页):

凡夫不论罪福多少,也不论时间长短,但能上至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专心称念弥陀名号,必得往生,这是毫无疑问的!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 540 页)云:"若有众生,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必得往生:

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名七日、一日,乃至十声,乃至一音一念,皆得往生。

善导《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第 360 页)中 "不说圣人 "一文:

罪凡皆灭罪而得往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乎?

善导《法华赞》(《善导大师全集》第 383 页): "善恶皆生":

人天善恶,皆有轮回,无有差别,同归不退。

莲池《弥勒疏钞》云

恶人念佛,尚可往生,何况恶未必善;畜生念佛,尚可往生,何况灵名为人。

4. 劝人行善

世间诸佛都劝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本愿也说 "唯除谤恶"。大经》下卷对 "唯除谤恶 "的含义进行了扩展,对 "五善五恶 "进行了广泛的劝诫。

可以看出,弥勒菩萨深切希望念佛人 "尽本分,闭恶存诚,奉公守法,为世善民",如 "宗风二、世俗谛道"。

比如,杜绝 "杀父杀母 "就是提倡孝道,而 "百行以孝为本",各种伦理、各种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所谓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佛喜正与善,而怜邪与恶;如父母平等对待子女,而尤怜残疾儿童。

弥勒佛也是如此,他喜欢人行善,不喜欢人作恶;虽然善恶都是可以免除的,但他看到善人就高兴,看到恶人就难过。

因此,人要做一个好人,一生念佛。

法然上人法语》(《法然上人全集》第 285、594、595 页):

我相信 "虽犯十罪、五罪,亦得往生",我不犯小罪;罪人都能往生,何况善人呢?我认为,"一念十念,虽行不空",但应不间断地修行;一念尚可,何况多念?

佛虽不弃恶人,善造恶业者非佛弟子。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视同仁的,但子女中也有善恶之分;父母对子女的爱虽然一视同仁,但如果子女作恶,父母也会生气,用拐杖责骂他们。佛的慈悲是广大的,那些想犯罪的人也是佛的慈悲所不见的。若知恶人亦不舍本欲,则于佛知见中,愈觉凄惨可耻。如果我说我有父母的慈悲,如果我在他们面前作恶,他们会高兴吗?即使不舍也会叹息,即使悲伤也会憎恨,佛也是如此。

(摘自《第十八愿的意义》之三)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