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惠能扶风 > 佛法戒色 > 超越欲望的束缚:从佛教的角度解读对色欲的理解与调适
超越欲望的束缚:从佛教的角度解读对色欲的理解与调适
发表日期:2024-05-02 10:38| 来源 :本站原创 | 点击数:426次
本文摘要:因此,比丘们 当心远离贪欲之念,思惟在密宗佛教的修行中,有很多以欲制欲的做法,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得到欲望的那一刻就是失去欲望的那一刻,人渴望得到礼物的触动,当得到

什么是欲望?佛教对 "色 "的解释

五欲之一的 "色 "在佛教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眼睛看到的东西,眼睛希望看到鲜艳的颜色(绿、黄、红、白);二是指对男女情感的渴望,对异性的需求。贪色的人为了美,可以抛弃家庭和事业。俗话说,人以色悦人之情义,故至贪至爱,不能出三界,是为色欲。

社会上有很多触目惊心的血案,都是色欲惹的祸;让家庭支离破碎,不能幸福美满,原因也大多来自色欲。除了一夫一妻制之外,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某个成员心中另有伴侣,那么这个家庭就会面临破裂的危险。一旦家庭破裂,子女的教育就成了问题。因此,男欢女爱除了危害自己的身心之外,还会破坏家庭,引发社会问题。因此,男女之欲可以说是五欲中最严重的。

昔日的富家子弟,在声色犬马中迷失了志向;现代的青少年朋友,在电动玩具和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中迷失了自我。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吃喝嫖赌中虚度了美好的人生,放弃了美好的前程;多少英雄豪杰,在虚幻的美和空虚的爱的感召吸引下,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美与美好,让人身心沦陷,痛苦无量。摩诃婆罗多》中说:"淫欲尤为害,使人狂沉醉,此乃生死根"。学者若想从生死牢笼中解脱出来,尤其要戒除淫欲。

淫欲的治疗方法

要想消除淫欲之害,最好在见到所有女性时,都把她们当作亲人、怨妇和不洁之人。

亲属之念

亲亲之念,就是把老妇当作自己的母亲,把老妇当作自己的姐姐,把比自己小的女子当作自己的妹妹,把少女当作自己的女儿。即使色心再强,也断然不敢对自己的母亲、姐妹或女儿起邪念。看着所有的女人,总是把她们当成自己的母亲、姐妹和女儿。这样,理智就能战胜情欲,情欲就不会产生。

怨恨

怨恨之念是这样的:看到美女就生起爱慕之心,因为爱慕之心而堕入恶道,长期受苦,不能解脱。

这样一来,所谓的美貌与娇媚,比强盗、小偷、虎狼、毒蛇、蝎子、砒霜、毒芹的祸害还要大十万倍。如此大的冤屈,尚且陶醉其中,岂不是陶醉者的陶醉!

不纯洁的观点

不净观是这样的:一个人的动人之美,只是外表的一层薄皮。如果去掉这层薄皮,那就不想看了。里面的骨、肉、脓、血、屎、尿、毛,乱七八糟地聚集在一起,没有一样是赏心悦目的。但就因为它披着一层薄薄的皮,人们就爱上了它。当花瓶里装满了臭烘烘的粪便,人们就不会喜欢它了。美人的薄皮就像花瓶,皮里的东西比粪便还脏。一个人怎能只爱自己的外皮,而忘记皮内的污秽,产生种种妄想呢?如果不改掉战战兢兢爱美的习惯,就会只看到她的美,导致爱欲之箭深入骨髓,拔都拔不出来。

通常这种方式,死后不进入女人的子宫重生,那是不可能的。进入女人的子宫,那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让你进入一只雌性动物的子宫,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想到这样的结果,你就会感到惊恐和害怕。

然而,要想在见到雌性动物时不产生爱欲之心,就必须在没有见到雌性动物的情况下经常进行上述三种观想。这样,当看到女色的境界时,就不会受到女色的诱惑。否则,即使不见女色,心中也会时时想着女色,最终被淫习所缚。因此,只有认真洗刷爱美爱色的坏习惯,才能获得解脱和自由。

词典中对 "色 "的解释

佛教词典》:(杂)五欲之一。五欲之一:指对绿、黄、红、白等明显颜色或男女颜色的执着欲。男女之色也叫淫欲。

三藏法数》:谓男女相好庄严,世间珍宝种种妙色,能令众生欢喜无厌,故曰色欲。

意识名词新白话解释》: 五欲之一。附着于青、黄、赤、白等明显颜色或男女形色的欲望。而男女之欲,谓之淫。

佛经中关于淫欲的记载

阿含经》中关于淫欲的记载

当时,世尊告诉比丘说:"你现在应该舍弃清净的念头,思惟不清净的念头;舍弃恒常的念头,思惟无常的念头;舍弃有我的念头,思惟无我的念头;舍弃快乐的念头,思惟不快乐的念头。因此,如果比丘思惟清净的念头,他的欲望就会旺盛;如果他思惟不清净的念头,他就不会有欲望。比丘们应该知道 欲念不净,如大便聚;欲念如鹆,起诸声;欲念不可复,如毒蛇;欲念如幻,如日拭雪;当念舍欲,如弃坟墓;欲念犹自害,如蛇藏毒;欲念无厌,如饮咸水; 欲壑难填,如海吞溪;欲壑难填,如罗刹村;欲壑难填,如怨家,时时刻刻都要远离;欲壑难填,如涂蜜刀;欲壑难填,如白骨路;欲壑难填,如花厕形;欲壑难填,不洁不爱。欲望是不真实的,就像涂了油漆的瓶子,里面很难看,外面却很特别;欲望是不坚固的,就像泡沫一样。因此,比丘们 当心远离贪欲之念,思惟在密宗佛教的修行中,有很多以欲制欲的做法,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得到欲望的那一刻就是失去欲望的那一刻,人渴望得到礼物的触动,当得到礼物时,就会失去对礼物的欲望。这种观念是密宗双修的青藤法之一。

佛说四十二章戒欲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译)中有许多关于戒色的教义:

第三章:断爱去贪

佛说 剃除须发,出家为沙门。受道法者,舍财物,乞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行。蒙人者,爱与欲也。

第16章:舍弃爱欲,成就大道

佛陀说:"如果不通过爱与欲来见道,就像澄清的水,用手搅动,当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时,却没有一个人能看到它的影子。人以爱欲交织,心之浊兴,故不见道。尔等沙门,当舍爱欲。爱与欲之污,道可得见矣。

第21章 名利与失本

佛陀说:"人随情欲,求名求利。功名显,身已死。贪恋世俗名利而不修道,则徒劳无功。譬如烧香,人虽闻香,香之灰也,危身之火,而在后矣。

第22章 财色招苦

佛曰:"财色,人所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美餐。小儿舔之,必割其舌。

第23章:妻子是一座监狱

佛说:"一个人被绑在妻子的家里,比监狱还不如。狱有出期,妻无离念。爱在色中,何惧驱驰?虽有虎口,心甘伏矣。溺水掷泥,谓之凡人。穿过这扇门,走出尘世罗汉。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曰:爱欲不过色。色即是空,其大无外。赖有矣,若二者同,则天之民,无以为道矣。

第二十五章 欲火 欲火

佛曰:爱欲之心,犹如逆风持炬,必有焚烧后患。

第二十六章:天魔媚佛

天神把一个玉女献给佛祖,想摧毁佛祖的意志。佛曰:皮囊万秽,汝何故来。去,吾不用。天神愈加恭敬,因问来意。佛为其解,得须陀洹果。

第 27 章 悟道 悟净之道

佛曰:夫为道者,犹木之在水,求其流而行之。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覆,不为洄流所至,不为败坏。吾保此木,决意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万恶所迷,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八章意马心猿不放纵

佛曰 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勿慎色会,色会生患。得阿罗汉已,可信汝意。

第二十九章:观敌之色

佛说 "莫观女色,莫与共语。若与人共语,心中则想,我是出家人,身在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淤泥所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生起解脱之心。杜绝邪念。

第 30 章 远离欲望之火 远离欲望之火

佛说 为道之人如干草,必须避火。道者见欲,必远之。

第 31 章 心静去欲

佛说:"有一个人被淫欲所苦,想断阴。佛曰:"欲断其阴,不如断其心。心如功曹,功曹止,则从者皆息。邪心不息,断阴何用?佛曰:"欲由心生,心由念生。二心寂然,非色非行。佛说: 此偈为乔达摩佛说。

第 40 章 真心 出于欲望的真心

佛说:"为道之人,如牛负重,行于深泥之中,疲惫不堪,不能四顾,出泥则可安息。沙门当观欲大于泥。正念于道,则可免苦。

超越欲望的束缚:从佛教的角度解读对色欲的理解与调适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热门推荐
  • 娱乐资讯
  • 社会百态